姜枣茶,治痛经 《黄帝阴符经》曰,动其机,万化安。 这六个字,小指月琢磨了很久,什么是治病最好的时机呢?如何在最好的时机下手?为什么别人用姜枣茶治不了痛经,爷爷用就治得了呢? 这还得从一例七八年顽固痛经的女孩子说起。 某天,有对母女敲开了竹篱茅舍的门。 老爷爷问她们,怎么回事啊? 做母亲的说,我娃子每次月经来都肚子痛,最厉害的在床上滚来滚去,用热水袋敷都不管用,老先生有没有好的办法呢? 小指月先摸了下脉,说,咦,这手怎么这么冰凉,脉这么沉迟。 爷爷便问,沉脉主什么呢? 小指月说,沉主里,主气血亏虚。 就像江河水不足,水位就沉下去。 爷爷听了笑了笑,他知道小指月现在领悟脉法,懂得取象譬喻,于是再问,那迟呢? 小指月寻思了一下说,迟为什么有寒,天气温暖,万物就跑得快,天气寒凉,大家在路上行走就很迟缓,所以血气遇温则行,得寒则凝滞迟缓。 爷爷听后点了点头说,为什么会痛呢? 小指月说,不通则痛,不荣则痛。 爷爷又问,怎么不通,如何不荣? 小指月说,血脉为寒邪所克,寒主收引,即是不通,气血不足,推动无力,不能荣养,如此不荣则痛。 老爷爷又问,为什么脉象沉迟呢?为什么会不通不荣呢? 这下小指月就答不上来,张口想说,又说不出来。 老爷爷跟她们母女说,小娃子以后不要再吃生冷瓜果了,生冷瓜果能够束百脉,女孩子阳气不够的话,又缺乏运动,越吃生冷之物,手脚就越凉,痛经就越厉害,到后来子宫里长包块都不知道是怎么长的。 这时那母亲便恍然大悟说,我女娃子就是经常爱吃田地里长的西红柿,或树上的水果,为了减肥,她可以当饭吃。 老爷爷摇摇头说,以后可不能这样干了,上次我们碰到一个女孩子,她就是这样把水果当饭吃,想减肥,把月经都减没得了,以后连娃子都生不了,你怕不怕啊? 母女俩才引起了重视,才知道手脚如果冰凉的话,冬天睡不热,那一定要远离水果,不要贪一时口馋。 小指月想不到爷爷一下子就把病因找出来了。 老先生又问,不通用什么呢? 小指月说,寒凝不通用生姜,姜能散一切寒,因为它有一股辛辣的热气。 老爷爷又说,不荣用什么呢? 小指月说,脾为气血生化之源,用脾之果大枣,直接补脾生精液,这样气血足,脾主大腹功能加强,肚子里就不会因为缺乏血液而疼痛。 就这两味药,小指月写在纸上,然后又交代她们煎煮的时候,放些红糖进去,不要煮得太久,因为姜的辛辣之气不耐久煮,久煮后散寒通气之力就会大减。 但见那母亲摇摇头说,这方子不瞒您说,我们也用过,就是效果不理想,所以才找上您老这里来。 小指月也在想,那既然不理想,那要不要改改方子呢? 老先生看出小指月,犹豫不决的样子,便笑笑说,方子你是以前用过,但你用时有没有按照最好的方法来服用呢? 那对母女,包括小指月都一愣,服药还有最好的方法,别人用不好的汤药,难道改变一种方法来服,就有效吗? 只见爷爷问那小女孩说,你是怎么喝姜枣红糖茶的呢? 小女孩羞答答地答道,在肚子最痛的时候,就煮上一碗喝了。 爷爷又问,那你有没有把姜丝嚼吞下去呢? 小女孩说,姜丝很辣口,我不喜欢吃。 老爷爷笑笑说,问题就出现在这里,良药苦口,良药辣口,吃饭又不是吃饭,不看口味,要看效果。有效果的嚼嚼吞了,又何妨呢? 于是爷爷便教她们用姜枣茶治最顽固的痛经要注意两点。 第一点是在月经来临前七天,就开始每天喝上一碗。 第二点喝姜枣茶时,要把姜丝绊着红枣肉嚼碎吞到肚子里去,这样丹田就会像一个锅炉一样烧起来,寒气就会像阴暗碰上太阳一样,四处逃窜,气血就会像行云流水一样,彻底通畅起来,无所住滞。 半年后,这对母女又来竹篱茅舍,不过不是来看病的,而是来感谢的。 自从用了这种姜枣茶的服用方法后,女孩子再也没有痛经过了。 而且气色渐渐红润起来,整个身体更壮了。 本来小指月都忘了这件事,但想起半年前跟现在这女孩的变化,不禁大吃一惊,脉象原本沉迟弱不禁风的样子,得到姜枣茶的滋润,发散风寒,脉象渐渐缓和有力,足见一派寒气,已经消散于体外。 于是爷爷就跟小指月讲《黄帝内经》里“必伏其所主,而先其所因”的道理。 就是要在疾病的真正原因上下手,要在长期累积的寒气,跟亏虚的气血里头用药。 这病来如山倒,病去如抽丝,一个小小痛经,必然是长期受了凉,加上气血不足所致,所以用药也绝不是在痛经的时候用一两次,要在还没痛之前就下手调理,把血气补足,把寒气发散出去,这样又何患痛经不除呢? 所以说,对于慢性病,病在急时,要治在平时啊!平时不烧香,临时抱佛脚,又有什么用呢? 平时不懂得内壮自己的气血,等到痛经临时才想到姜枣茶,这样怎么能根治痛经呢? 于是小指月在笔记本上写上: 姜枣茶,治痛经; 伏所主,先所因。 月事前,一周服; 姜枣嚼,经痛停。 姜茶饮,治痢方 最近天气转凉,有一个专门帮助看管树林子的老农人,居然一下子病倒了。 原来这几天连风带雨,他本来身体都不太好,又出去锄草,忘了添上大衣。 这样一下子就肚中冷痛,拉起肚子来,拉到手软脚软都动不了了。 家里人以为又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,肠道里有热毒,于是用一些凉茶来服用,想不到这对于向来身体不太好的老人家来说,无异于雪上加霜。 老人家彻底起不了床了,你想想好汉都敌不过三泡屎,何况这老人家一天拉了七八次。 这时爷孙俩被请到这片树林里来,帮这老弄人看病。 小指月一看这老农人,印象特别深,这老农人脸上的皱纹,就像干枯的树皮一样,没什么血丝,加上现在闹了好几天肚子,连吸几口气都费尽。 这该怎么办呢? 穷乡僻野,缺医少药,即使有药方,有点钱,要跑到镇上去抓抓药也难啊! 这时最考验人了,一个郎中你让他拥有数百种药,那他治起病来自然底气足,而真正考验人的是,你手中没什么趁手的武器,只有小米加步枪,只能够利用现有的微不足道之物。 小指月想了好久,想不出给招来,但见爷爷似乎早已胸有成竹,然后对那老农说,你身体年老阳虚,体弱无力,不能按照常规治痢疾的思路来吃药。 虽然说痢无止法,但不是说所有痢疾都要用通泄之药,只有体内热毒败浊留而不去,才给邪以出路,用寒凉通下之药,但你的身体阳气不足,平时肛门又向下脱垂,不能再受通泄之药了。 只能给你用些温中散寒之品,恢复中焦运化,把外围的风冷散开。 老农人久住山林,也懂得些医理常识,但爱好者毕竟是爱好者,容易被病名所惑,不能拨开乌云而见晴天,不能够透过表象看到病理实质。 小指月就想这可怎么搞,什么药都不现成,爷爷看出了小指月的困惑,便唱出民间流传的朗朗上口的生姜谚语。 一杯茶,一片姜,驱寒健胃是良方。 于是用生姜切碎,跟茶叶绊在一起,泡上一壶可口的姜茶,随意饮之,小指月发现爷爷这次用姜有点奇怪居然把姜皮给削了。 不解其故地问为何? 爷爷便跟他说,《集验方》上讲,姜茶乃治痢简验方,用生姜切细,和好茶,一二盏,任意呷着便愈。若是热痢,生姜留皮,若是冷痢,生姜去脾,此中有大妙。 原来这个小小的姜茶方,居然是穷乡僻壤,缺医少药的地方非常简验便廉的食疗方子。 那老农人喝完一杯热腾腾的姜茶,说道,好舒服啊! 老先生跟他说,慢点喝,老年人泻肚子后的肠胃虚得很,应该千口一杯饮,慢慢地品。 就像你烧柴火一样,小柴枝慢慢地添,火才烧得起来,一下子用大柴枝丢下去,火马上就灭了。 所以老年人卧病在床,一切言语行动饮食都要安详和缓。 老农人听后,点了点头,甚是赞许。 第二天老农人就下床,又开始干活了,喝完姜茶后,就再也没有拉肚子过,看来拉肚子并不是热毒闭在里面,而是年老体衰,阳气不足,加上天气转凉,风寒客表,寒气循着脾胃所主的四肢传到肚腹去,所以肚腹缺乏阳气,就运化不了水谷,这时姜茶一下去,直接暖中土,化水谷。 于是泻痢止,肚痛除。 小指月便问,为什么要把姜皮削掉呢? 老先生知道他会这么问,笑笑说,生姜皮善于走外皮,偏辛凉,生姜的肉更善于停留在脏腑,辛温能暖中,对于老人家的身体来说,对老人家冷痢阳虚的身体来说,稍微带点凉的都会加重他的病痛。 所以去皮留姜肉,取它暖中散寒以止痢。 小指月感到这中药太神奇了,同样一块姜,怎么姜皮就偏辛凉,姜肉就偏辛温?它们正是阴阳统一在一起啊! 于是在小本子上写道: 姜茶饮,治痢方。 冷痢痛,去皮尝。 肉辛温,皮辛凉。 寒热详,治病良。 |